地震前兆有哪些
地震前夕动物们都“失去了理智”,马儿们“撕心裂肺”地要冲出围栏,鱼儿们要蹦出鱼缸“自杀”,狗儿们吠声不止非要把深夜熟睡的主人们叫醒……有关地震前动物们异常行为的报道传闻非常多,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吗?我们又可以根据什么地震前兆来推断地震呢?小墨今天作一次科学的化身,来揭秘这种种“地震前兆”~
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现了很多地震前兆,并分析总结了前兆异常的群体特征,但是,利用这些前兆异常,通过经验性统计方法进行的地震预报成功率却很低……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研究地震前兆?
什么是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指与地震孕育、发生相关的有别于正常变化背景的异常变化,迄今已观测到至少有数十种,大致可分为:(1)地壳形变(包括重力、GPS),(2)地震活动和地震波参数,(3)电磁和卫星遥感,(4)地下水位和化学成分,(5)地声、地光,(6)动物习性。
科学家们经过一系列评估最后确定了五项异常,分别是前震(震前数小时至数月)、前兆地震(震前数月至数年)、强余震前的地震平静、地下水的氡含量增高和温度降低和地下水位上升(由水位标识的地壳形变)。
同时分析了前兆异常的群体特征:(1)存在持续数月至几年的趋势性异常和震前数小时至十多天的突发性异常;(2)震级越大,前兆异常越多,范围越广,且趋势异常的持续时间越长;(3)震中附近异常数量多、幅度大,并随震中距增大衰减。
但是由于地震孕育、发生的空间尺度较大,不可准确测算的数据较多,所以利用前兆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成功率较低。
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自然界的许多奇异变化,尤其是动物的异常行为,并不都是地震前兆,所以发现异常后,要注意与非震干扰因素加以区别。
1.地震的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2.地震的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
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最后,小墨还是要强调一下要将这些异常变化与非震因素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