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2016/07/15 15:20:35 来源:墨迹天气 字体:

台风的形成确实是非常有趣的问题,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我们完全掌握了,因为影响台风形成的因素非常多,台风在海上生成要有海温,在26以上的海面上才能形成台风。另外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台风的能量是来自热带海洋上的水汽。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所以,空气的上升运动是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必要条件则是先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另外,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因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而向两极逐渐增大,故台风发生地点大约离开赤道5个纬度以上。在旋转的地球上,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周围空气很难直接流进低气压,而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北半球)。台风生成有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满足以后也不一定生成,所以台风形成是一个综合结果。

我国深受台风影响,每年西北太平洋有20多个台风生成,有79个登陆我国,影响我国的台风更多,有1215个。所以各级政府对防台减灾非常重视,公众非常关心台风灾害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台风预报预警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台风监测分析问题,第二个是台风预报,第三是台风预警。

在预报能力方面,总体来说在台风路径24小时误差方面,目前我国跟美国关岛、日本的水平差不多,而且我国略高于日本的台风预报水平。这几年我们台风预报水平在明显提升。

我国2012年的台风24小时预报平均距离误差小于100千米,这是我国台风24小时预报误差首次突破100千米大关,也是可喜的成绩。另外台风强度预报实际上是国际难题。当然这里有很多客观的原因,科学上对台风强度变化的机制,人们掌握得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台风强度预报方面依然是一个国际难题。台风风雨预报是一个很大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台风的防灾减灾还需要准确的台风的风雨预报,涉及到台风很细微的变化。

在台风预警方面,我们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台风预报体系,气象部门的监测预报,得到了其它政府部门的配合,基本上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台风防防御机制。台风到来的时候,气象部门发布各种不同颜色的台风预警,各台站根据不同程度发预警信号,公众和有关部门根据预警采取行动。所以整体来说,我们国家台风的监测预报预警的水平,应该是国际领先的水平。

可以人工干预台风吗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就曾经提出要对台风进行人工干预,其实原理上应该说是成立的,像现在做人工增雨一样,先用飞机撒催化剂,把雨下在海上,解除了台风。实际上当时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尝试,但没有一例是成功的。

因为台风尺度比较庞大,它总能量非常大,所以这种人为的干预不足以使它的强度减弱或者消失,一个台风的能力有人估算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的能量。人工干预的能力是很微弱的,一架飞机洒一些干冰或者其他催化剂,对于台风影响非常有限,这个一般来说是不太现实的,从目前的科学水平上看,没有办法做到人工干预的。

全球变暖对台风有何影响

过去几十年以来,平均在我国出现的台风每年情况都不一样,2008年、2009年多一点,2011年和2012年均有7个。从地段来讲有时候是华南,有时候是东南沿海,从台风登陆地区来看主要有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这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气候变暖后,强度并没有越来越强、登录地段越来越偏南或者偏北。但气候上现在有一种说法,气候变暖以后,台风个数可能会增多,即便是这种观点还存在着很多争论。总体来讲,登陆中国的台风,没有典型气候意义的变化。

1956年登陆浙江象山的台风最大风速达每秒65米,一直到2006年,没有再比它强的台风登陆。到了2006年,台风桑美登陆最大风速是60米每秒,最近几年没有特别强的台风,可能某一点表现特别强,但并不是持续增强。去年影响北方的台风多,这是不稳定的变化,而不是持续性的反应。

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全球变暖对台风有什么样的影响,科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从2005年开始,从美国的一次台风袭击新奥尔良造成2000多人伤亡,引起了大家的关心,从此科学家开始研究是不是因为全球变暖使台风增加了,或者变得越来越强了,所以研究这个问题的科学家多了。但完全是对立的两派,一派说全球变暖了,台风频数可能不变,略有减少,也可能增加,但是台风强度会明显增加,也有一些科学家把历史上台风,比如说美国最强飓风拿出来看看,跟二氧化碳的浓度是成一个正比的关系,但是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样的结论不对,是片面利用气象资料导致的问题,所以说在科学上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不管怎么样,遇到台风,大家还是积极应对,做好防御,将损失减到最低。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东路融新科技中心C座15层 联系电话:400-880-0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