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你那里的天气不准?天气预报是一个大忽悠?
这是关于天气预报最经典对话。关于天气预报准不准,可能大家都有一些体会~~原本预报的强降雨,所有装备都准备就绪,却碰上一整天艳阳高照。报了高温,却被一场突入起来的暴雨浇了个透心凉…….
于是,不满的情绪开始酝酿,更要命的是,这种情况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从此,对于天气预报的信任开始崩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那么,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如果不准,又是为什么?关于这个,小墨有话要说~~
首先这要从
一只蝴蝶说起~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情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任何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用中国的古话说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其实大气运动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虽然大气是按照一定的运动定律运动着,但是——复杂的地形,城市的热岛,工业排放,甚至我们的呼吸,……无数只“蝴蝶”在挥舞着翅膀,而这些在模拟运算中都无法详尽的描述出来~所以,
我们必须承认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
预报是否准确还受到观测资料的限制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测数据。天气预报需要广泛的气象观测资料来支撑,但一些地区受地形限制,观测点很少,比如海洋上、青藏高原地区等。观测资料先天不足,会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同时,仪器不准、需要修订,也会影响预报准确率。
有人说,现在科技不是很发达,卫星、雷达资料不是可以弥补观测站的不足吗?其实,这些高科技的观测手段也是有软肋。比如,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比较遥远,分辨率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离地球较近,分辨率较高,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当它偏离这个区域时,该区域就暂时成为观测的“盲区”,而有些天气可能恰巧就在这个时段发生。
你的理解可能出了偏差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还与许多主观因素有关。小墨工作以来,记得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某一年的夏天,北京很热,曾经有一个人拿着温度计测量地面,说“你们报了35℃,这地面都50℃多了,这么那么不准?”这个……
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是距离地面1.5米的温度,这跟地面的温度还真是两回事,类似的还有体感温度,一样的温度,因为湿度不一样,在南北方感觉是天壤之别~~不过出现这样的质问,真是公众的理解出了偏差,也说明咱们的科普做的还不到位~~小墨深感压力,不过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努力~
局部地区到底在哪里?
对于局部地区,还真是有点尴尬的话题。其实,这样说气象部门的一种策略,正是因为有的时候,预报员们拿不准出现强天气的具体的地点,所以会说得模糊些。尤其在夏天,我们经常会听到电视气象主持人会说,某地的局部地区可能会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事实上,一些报纸、网络气象信息,还有我们的天气推送偶尔也会提及“局部地区”,不是我们故意不告诉大家局部地区在哪里,是因为我们还无法提前较长的时间告诉大家这个局地天气在哪里。
我的同事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大家都有烧开水的经历吧,我们知道水开了会冒泡,具体这开水中哪个地方冒泡,提前却是很难预测的。气象部门要提前一天或者更长预报细致的“局部地区”难度会很大,有时候只能短时临近了预报出来~~
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或者几百字的篇幅概述全国天气,也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这样一来,很多天气细节可能会被会遗漏。
公众的期待提高
很多年以前,公众对于天气预报的要求只是想知道明天有没有雨。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国的预报准确率也一直都在提高,但是现在人们对天气预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但想知道今天是否会下雨,还想知道具体下在几点几分?报了有雨,可是没有下在我家门口,也会怪预报不准~~气象部门有时候真的好冤~其实一个地方,由于天气的局地差异,你我相隔一条马路的距离,天气都有可能完全不同。夏雨隔牛背,说得也是这个意思啊。

不过现在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加上我们的努力,墨迹天气的气象科学家们研发了“短时预报”,让墨迹天气用户在享受精美界面设计以及人性化天气服务的同时,将天气预报精准到方圆500米以内、未来1小时的分钟级预报,关注用户头顶上的“那片云”,更贴切地满足用户短期出行,解决邻近的生活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明白,天气预报是有局限性的科学,它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我们的短时预报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会一直努力,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