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寒露正是一年之中气温由凉爽到寒冷的开始。
|寒露三候|
鸿鴈来宾。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此时可见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南迁,它们时而排成一字型,时而排成人字形,成为天空这张大纸上一抹靓丽的工笔淡彩。
雀入大水为蛤。天气进入深秋,寒气开始逼人,雀鸟们都躲藏起来,而海边出现了很多蛤蜊,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所以古人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
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漫山遍野的菊花凌寒怒放,给肃杀凄凉的深秋涂抹上了一丝勃然生机。
节气|气候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穿不完的长长旷野,一处比一处荒芜的秋草上,站立着苍黄时光。山坡上一丛丛纵横交错的森林,此刻到是热闹极致,红彤彤的枫叶自然还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这被赋予人间最真挚情感的红叶,毫无顾虑地举着热辣辣的思念在阳光下招摇。流云悠闲,秋阳艳丽。
对蝉声的期盼只有再等来年了,天气晴暖,再也不闻其鸣。麻雀的晨会也有些噤声,至少早晨不再是喳喳喳地闹腾。斑鸠还是在远处,“咕咕,咕——”或是“咕——咕咕”地雄雌相思地回应着,不紧不慢。池中,莲子已成荷叶残,秋意深浓。
节气|习俗
因寒露节与重阳节相近,所以,寒露节有许多习俗与重阳节相似,比如登高、赏菊、吃花糕、喝菊花酒等。
赏枫叶|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说的也是这个季节的习俗,不过寒露节气还没有红枫叶,到了暮秋时节才有红枫叶。这个“赏”字非常重要,不同于坐在窗台上或者走到街道上看看叶子就算了。北京地区观赏红叶的时期是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中最佳时期是10月15日至30日。有句话说“北京之美在秋季,秋季之美在香山,香山之美在红叶。”
吃花糕|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赏菊花|每个季节都在寻找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开得最艳丽的时节。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其中“菊始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在寒露这一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
登高|秋风肃杀,淫雨霏霏,面对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更容易使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和在外游子触景生情引起凄凉、忧郁及悲愁伤感的心绪。秋天登高就是化解悲秋的方法之一。我国素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在此时登高不仅可以怀古、陶冶情操,而且通过登高,人们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自然的接触,缓解压力,放松自己。
寒露时节是深秋的开始,天气越来越冷,那么寒露节气如何养生呢?“寒露脚不露”,寒露养生首先要做好足部保暖,饮食要防燥养胃。同时注意保暖,加强运动,保持平和心态。
1. 早睡早起
2. 适时添衣
3. 朝盐晚蜜
4. 足部保暖
5. 适量运动
莲藕木耳排骨汤|在秋冬季节食用莲藕对于秋冬季干燥引起的上火有着很好的食疗效果,还能滋肺润燥。木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铁,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补血养气。排骨更是一种补充人体日常所需的能量物质的好食材。三者搭配在一起做成的这道莲藕木耳排骨汤在补虚养身、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同时,还可以补充营养。
1. 排骨洗净后,凉水入锅,加一点料酒,水开后煮一分钟,倒掉水再洗净。
2. 把排骨放入高压锅,加水没过排骨,加一点料酒和几片生姜,上汽后,压7-8分钟。
3. 莲藕切滚刀块,黑木耳提前泡发洗净。
4. 把高压锅里的排骨移至砂锅或其它锅,加入莲藕、黑木耳、5、6颗大枣,小火煮20几分钟即可。